当前位置: 主页 > 临海信息 >

一块灰青糕

时间:2023-12-19点击:
  “灰青糕——灰青糕买伐?灰青糕哎————”赤日炎炎的暑天,院子里正玩得汗流浃背的小孩们听到了远远传来的熟悉的叫卖声,转身哄散开,急忙忙奔回家。七八岁的小女孩跑进厨房,先看看墙角,没有牙膏壳子,就直奔米桶,掀开木盖子,舀出一小碗米,端着小跑到院门外。

  卖灰青糕的大婶早已放下担子,周边围了几个眼巴巴的孩子,有豪气地递上两分钱的,有急切地甩着两三条牙膏壳子的,也有小心翼翼端着碗白米的。大婶掀开笼屉上盖着的那层已经泛黄的白夏布,露出圆圆一大饼已切去一角的灰青糕,高约两寸的样子,淡青色里泛着点微黄,安静躺在笼屉中,散发着一股独特诱人的草木清香。大婶熟练地拿起竹刀,蘸了蘸凉水,切下菱形的一块,一手接过女孩手里的小碗,把米往担边的木桶里一倒,另一手顺势将切出的灰青糕倒回碗里。一个一个,一气呵成。

  大婶挑着担子吆喝着远去,小孩们则聚回院子,围坐在一起,贪婪地品尝着这独属于夏日的凉食。那一小块灰青糕颤颤巍巍立在碗中,半透明的糕体上清晰可见的一层一层,有七八层左右。男孩们急不可待,一口咬下,呼啦下肚,爽则爽矣,但总有猪八戒吃人参果之遗憾。女孩们可细致多了,小心地撕下一层,说也奇怪,那灰青糕看着Q弹软嫩,触手即破的样子,撕下来的时候,却又细腻柔韧,嫩而不烂,一层一层,送入嘴里慢慢品细细尝,舌尖接触的是凉凉的甜,软软的糯,入口即化中,从舌根回荡起一股薄荷的凉意和淡淡的青草香,似吹过一缕春天的风,又似趟过一条山间的清泉,一块落肚,暑气尽消,回味无穷。

  这就是台州临海的灰青糕,独属于临海人的夏日味道,也是我童年的美好回忆。当初翻米桶盖的小女孩如今已到中年,记忆中灰青糕的味道也久未再现。要说它是什么珍品,绝对算不上。做灰青糕的原料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稻米和早稻秆(或新鲜的芝麻秆)。但是稻米必须是当年现打下来的新米,稻秆必须是双季稻的早稻,晚稻不行,麦草也不行,否则味道口感乃至颜色都大相径庭。

  做灰青糕的过程也不复杂,大致就是四个步骤:烧灰漉汁,浸入早米,经宿磨浆,舀上蒸笼,逐层蒸熟即可。首先,准备好一捆晒好干净的早稻秆,每一片烂叶都得细心剔除。然后烧沸一大锅水,把稻秆捆在灶膛里过一下火,等它变成还燃着红光的一团稻秆灰时,快速浸到沸水中,“吱”的一下,草木灰就融化到水里去了,如此反复八九次,直到整锅水变成黑黑的草木灰水。接着把草木灰水过滤、澄清,将洗净的新米浸泡其中。一般泡过一天一夜后,米就吸足了水分,捞起来,放到石磨上,慢慢一圈一圈磨成浓浓的米浆水。再将加了红糖或一点薄荷水的米浆舀上蒸笼开始蒸,一层蒸好,再舀一层铺上去,如此逐层蒸熟,一般都是七八层左右,有经验的主妇可以做到十层。这样做出来的灰青糕,色泽青黄,质地滑嫩,呈半透明状,吃进嘴里每一层都薄薄凉凉,清甜软糯、细腻柔韧,透着一股淡淡的草木灰的清香。它不光俘获了小孩子们的味蕾,有时大人们也忍不住要来上几块。

  可惜这样的美味,也不是一年到头都能尝到的,它是独属于夏日的。原因有二:一、原材料决定。每年的早稻米和稻秆只有初夏才有,为了做出最正宗的口味,淳朴的乡人们是宁缺毋滥的。二、制作过程决定。做灰青糕程序并不复杂,但它一整个是用时间和耐心熬出来的,只有农闲时节,主妇们才有空慢慢蒸几笼,给孩子们解解馋,也顺便挑到城里卖,贴补点家用。

  而今,即便是夏天,也难得再见到灰青糕的身影了,它的制作方法已濒临失传,除了老一辈临海人,现在的年轻人和小孩子几乎都没什么印象了,当年大叔大婶们挑着担子的吆喝声也逐渐远去了。可能在某个古老狭窄的小巷里,还会有个阿婆摆着摊或骑辆三轮车,沿街叫卖。一旦偶遇,那就是与时光的重逢,捧一块送进嘴里,就回到童年的快乐无忧。

  临海那么多美食,灰青糕显得极简单朴素。但又极独特清奇。我想它的味道里,是有着一份用心思用时间用最新鲜的材料慢慢熬制出的淳朴天然在的。它的制作用材都简单,但想做成功,却极考验功夫火候,差之毫厘,形味都失之千里。品相最佳的灰青糕从最下层到最上层都是一样的软嫩清香。

  这个过程靠的就是一份静心与耐心,也唯有安静从容的老古城人才做得出口味正宗的灰青糕。今时别地仿制的,总是形神略缺。就如同那以物换物的年代里,大婶与小孩之间的简单交换,小孩与小孩之间的天真快乐。那是一代人的童年回忆,也是镌刻在一座古城里的舌尖味道,纯粹绵长,共同沉淀成一座城的丰富味道。


------分隔线----------------------------